分校信息:【河北

56

李晓:家业长青—企业家的传家之道

作者:商帅商学院 上传时间: 2023-05-12 10:45:08

  千百年来,民间一直流传这句话:“富不过三代”的说法。为什么会“富不过三代”?如何破解“富不过三代”的难题?

  企业家要想家业长青、事业长青、基业长青,就必须在“德”上下功夫,不但要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,而且要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;留给子孙后代的,不仅有物质财富,还必须有精神财富。在某种意义上,家训家规等精神财富更重要,因为时代风云变幻,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,唯有精神才能历经磨难而永存。

  本文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晓在第21届中国大健康行业企业家峰会暨商帅返校论坛上的内容分享。

  企业家、企业家,不光有企业,还有家。相信实现基业长青和家业长青,是多数企业家发自内心的追求和愿望。

  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,在中国一直流传着“富不过三代”的说法。为什么会“富不过三代”?这跟农业社会财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,主要和土地有关。比如一个大财主,家里有上千亩地,有几个儿子,到了儿子这一代,通过分家,每个家也只有几百亩,到了第三代,各自再有几个孩子,再一分,这个家族分来分去大概就会在富豪阶层的名单当中消失。

  那么,对于商业资本或者金融资本而言,虽然具有简单可分性和相当简便的组合性,是否就能够做到“富过三代?”时至今日,从世界范围来看,似乎也不太容易。据统计,现在世界上持续时间在100年以上的家族企业,有6万多家;能够持续200年以上的家族企业,仅有8000多家。

 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量少,因为在这个世界上,优秀的分子永远是少数。就如同大家很熟悉的炒股票,即使再大的牛市也存在“二大定律”。

 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尽管数量不多,但终究有一批家族企业成功地做到了“富过三代”。目前,我国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占85%,上市公司中35%的是家族企业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,这些家族企业中一定能够涌现出一批富过100年、乃至是200年的优秀家族企业。

  但是,说一千道一万,怎么做,才能让家族企业们做到世代不衰、家业长青呢?今天主要跟各位企业家朋友们重点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多存钱是不是就能“富过三代”?二是财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三是家业长青的根本靠什么?

  01.多存钱是否就能“富过三代”?

  多存钱是不是就能“富过三代”?有人的确确实实这么认为。例如曾经担任杭州市分管城建工作副市长的许迈永(人称“许三多”)就是如此,他贪污受贿1.98亿元,被双规后,自我检讨说:“人这一辈子,不能只为自己着想,还得为后代打算。虽然地位、职务、荣誉没有办法传承,但是金钱财富可以传给后人。所以应该多攒些钱给后代。”

  环顾四周,持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的人,哪里只有许三多啊?我们的很多企业家,不也怀着同样的人生观念和行为准则吗?有多少人忙忙碌碌一辈子,不就是想给孩子多留下些钱财吗?

  当然,如果我们的收入是合法的,留给子孙后代理所应当、天经地义。

  但是,留足够多的钱财、足够大的企业、足够广的房产等等,就能保证我们富过三代了吗?如果是的话,历朝历代那么多超级富豪,为什么不能“富不过三代”呢?可见,企业家传承家业有比钱财、房产、更加根本、更加重要的财富。

  司马迁在《货殖列传》里总结的“财富三部曲”值得我们注意:“无财作力,少有斗智,既饶争时”(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)。这三句话,我之所以谓之“财富三部曲”,是因为讲明白了财富人生的三个阶段,以及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。

  第一个阶段“无财作力”,就是分文莫名的时候,要舍得下力气、拼体力。没有钱,还想过上好日子,不出力、天天偷懒睡大觉是不行的。

  第二个阶段“少有斗智”。“少有”就是稍微有些积蓄家底了,就不能一味拼体力了,除了继续勤奋,还要“斗智”就是动起脑子来,发挥智慧的作用。但如果脑子里面空空如也,什么事都不知道,动脑子能动出什么光景来呢?所以“斗智”的要害是学习、是读书。

  第三阶段“既饶争时”。“饶”是富足的意思,“既”是已经的意思,“既饶”就是已经富裕了,达到了我们很多企业家的财富水平了,工作的重点就要注重“争时”。

  何谓“争时”呢?这两个字含义丰富,可以有多方面的解释。

  第一种解释是争分夺秒、惜时如金。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、最稀缺的资源。永远不能再生,从来不会倒流,对于任何人来说,都是越用越少。第二种解释是抓住时势波动的机遇。市场形势起起落落、有好有坏,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周期性波动。就如同股市有涨有跌,如果一直上涨,我们的投资成本可能很高、风险可能较大,只有下跌到一定程度,才是逢低入市的良机。

  关于“争时”的第三种解释,就涉及到了我们所说的财富的本质问题。

  02.财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

  首先我要阐明一个观点,财富不完全是一个数量概念,它还是一个时间范畴。

  三十多年以前,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,我们周围如果有一户人家,家财万元,我们把这户人家叫“万元户”。在我们的月工资只有百八十块的时候,有人家产上万,绝对属于超级富豪。可是时间过去了三十几年,到了今天,一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呢?有人在北京做过调查,月薪一万,租房、吃饭、各种杂七杂八的开销,到了月底剩多少呢?24.3元!标准的“月光族”了。请注意,1万这个数没有变,这个钱还叫人民币、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,什么都没有变,变的只是时间,只是过了三十年,其财富量已经有天渊之别了。所以从时间的维度上看,财富具有临时性和相对性。

  讲到这个地方,我想问大家,什么是资本?这个问题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回答,我相信很多朋友会脱口而出:钱!答案当然很正确。钱以及可以用钱来表示、衡量的很多东西,比如土地、资源、矿藏、设备等,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本。没有钱,国家经济难以建设,企业难以经营,生活难以维持,财富难以创造。

  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,在经济学概念当中,钱固然重要,但它属于物质资本的范畴,和物质资本并列的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,叫做“人力资本”。

  那么,什么是人力资本呢?经济学早期一般认为主要指人的体能和技能。人的不同身体状况,是健康、还是病怏怏的;人的技能水平,是一个熟练老师傅,还是连初步培训都没有接受过的“小白”,他们创造财富的能力一定是不一样的。同样的机器设备、同样的原材料,交到不同人手里,制作出来的产品一定有很大不同。

  这是什么问题呢?不就是人的问题吗?是人的什么问题呢?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深入思考,就会发现,除了体能和技能,那个决定收益之大小有无的人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!比如说,有没有情商问题?任何工作都不是单打独斗的,都少不了与人合作、沟通、协调,尤其是担当一定职务的领导人,不善于与人沟通、交流、协商、合作,人际关系很差,别人都很讨厌我们,工作能干好吗?再比如说,有没有品德、价值观的问题?有一个说法很有道理:一个人的智商方面的缺陷可以用品德来填补,但是品德的缺陷无法用智商解决。

  一个心术不正、居心险恶、品德恶劣、价值观错误扭曲的人,怎么可能赢得同事的信赖和爱戴呢?怎么可能带给团队光明的前途、美好的未来呢?从长远来看,一个为人厚道、做人正派、待人诚恳、做事诚信的人,怎么有可能总是吃亏倒霉呢?讲究诚信、良好的信用记录不是生产力吗?不是竞争力吗?还比如说,人力资本有没有习惯问题?一个人做事杂乱无章,另一个井井有条,是一样的吗?还有没有毅力问题?遇到挫折了,是百折不挠?还是一蹶不振?有没有态度问题呢?做事严谨认真、一丝不苟?还是马马虎虎、敷衍了事?此外还有人的名望、声誉等等。

  我们发现,这些体能、技能、品德、价值观、习惯、毅力、态度、名望、声誉等等,都跟金钱多少、条件好坏没有关系,它们是附着在人的身上的一些基本的素养、能力等等。由于这些人的素养能力都是能够产生收益的,因而它们都属于资本的范畴。

  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,哪一个更为关键?我们都知道,事情都有因有果,物质资本显然是一个结果,而人力资本才是最终的因。

 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《1942》,主角之一是张国立扮演的地主,名叫范殿元,这一年河南发生大旱灾,饿死300多万人,地主家被土匪抢劫烧毁,地主一家也被迫逃难。不幸路上又遭到国民党乱兵抢掠,仅剩的家财也荡然无存。这时候,一贫如洗的地主给跟随自己的长工拴柱说:只要能活着,过不了10年,咱还是东家。因为我知道有什么办法从穷人变成财主。

  事实上,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就是现实的好例子,不管是80年代起步还是90年代创业还是00年搞公司,当年积累的金钱数量、资产规模肯定要比现在少一点、小一些。那么为什么我们能达到现在的事业高度呢?除了离不来国家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以及利好政策,不就是企业家不断挖掘积累和提升人力资本的结果吗?

  围绕这个问题,我们看看美国股神巴菲特在福布斯杂志创刊100周年纪念特刊上说过的一段话。

  “最终,有一项投资超越了所有其他投资,那就是投资自己。改变自己的缺点,现在就行动。年轻时,我非常害怕做演讲,我做不到,我花100美元参加戴尔卡内基的课程,该课程改变了我的人生。我对自身的新能力充满信心,所以选择在课程期间向妻子求婚,这项能力也帮助我在奥马哈市销售股票,尽管当时我才20岁,而且看上去要比实际的年龄还小。

  没有人能拿走你自己的本事,而且人人都有未曾发掘的潜力。如果你能通过提高自身才能,将潜力提升10%、20%或30%,没人能对这种增长收税。通货膨胀也无法让它贬值,它将终身陪伴你”。

  我们现在都高度重视学习,可是何为学习的本质?是获得知识、增长才干吗?好像是。但是我们将会发现,学习的真正本质是产生转变。获得知识、开阔视野、增长见识,其实都是一种转变。

  03.企业家如何实现家业传承?

  那么,企业家如何发展自己的事业,又如何传承自己的家业?

  首先,要搞清楚家和业的关系。

  现实生活当中,很多人把家和业割裂开,还有人把两者对立起来,为了事业而不顾家业。但是在我们中国话里面,为什么“家业”这个词,“家”要放在“业”的前面呢?而且我们都认同“成家才能立业”、“家和方能万事兴”的道理呢?

  我们很多人习惯于用“事业”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,这些外在的显示性的标志当然非常重要,也是我们人生的价值体现。但是,家庭的幸福、子女教育的成功,难道就不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吗?完全可以肯定的是,一个人,无论他官多大、钱多少、企业多厉害、事业多辉煌,如果家庭缺乏幸福、子女教育失败,都很难说是真正成功的人生,最起码算不上是圆满完美的人生。

  多年的研究和学习让我持有“传家业大于传事业”这样一种观点。国家港台地区的优秀家族企业,也深知此理。例如,香港李锦记集团,创办于1888年,是全世界华人调味品行业的龙头。

  在其家族传承早期,也曾经出现过兄弟争夺家产的不幸事件,险些把企业毁掉。所以第三代传人李文达痛定思痛,深刻体会到了家族和睦的重要性,采取了家族宪法、家族委员会制度等措施加强家族治理。

  现在掌门的第四代传人李惠森说:“一般家族企业把核心放在企业永续上,关注的是业,而我们把核心放在家族永续上,关注的是家。因为一旦家族不和睦,事业就会散掉,家摆不平搞不定,这个时候,大概也无业可言了。”

  此外,台湾新四大家族之一的蔡家第二代传人、台湾最大私人金融集团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忠也持同样看法,“对于家族企业而言,家族的治理要先于企业的治理。家族如果没有办法治理好,怎么可能治理好企业呢。”

  “传家业大于传事业”,道理何在?我个人认为,相对于“家”来讲,“业”实际上是无止境、无早晚、无定式“的“三无产品”。

  所谓“业无止境”,就是企业之大、赚钱之多是远远没有止境的,我们今天在场的所有人穷其一生,可能都难以达到目前的贝索斯、比尔·盖茨的数量。

  所谓“业无定式”,就是事业并没有特定的模式,无论办企业,还是在机关当干部,以及我们在学校工作,都是事业,都能够实现人的价值,因此对于后代的事业发展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。

  所谓“业无早晚”,就是事业的发展任何时候都晚不了,任正非先生,还有褚时健先生等等,都是大器晚成的典范。“业是三无”,但家庭却是唯一的,子女教育却是不能错过的。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,千万不能放任自流。一旦耽误了,可能永远无法弥补,花多少钱也难以挽回。

  其次,正家之道要靠规矩。

  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古往今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,家业长青的因素有很多,但是首要的第一条就是得有规矩。

  曾国藩在其《家书》中说过:“家道所以可久者,不恃一时之官爵,而恃长远之家规;不恃一二人之骤发,而恃大众之维持。”对于现代的中国企业家们来说,这一点尤其重要,因为正常的家庭都不缺乏爱,但是未必都有明确的规矩意识。

  那么,怎么制定规矩呢?晋商乔家的案例就值得注意。《乔家大院》电视剧的热播,让我们对这个家族有了不少了解。乔家清朝乾隆年间(大致是1750年前后)发家,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,传了200多年、6代人。而且在明清晋商的十大家族中,是收场最晚、结局最体面的。其他几大家族在清朝灭亡前后就相继陨落了,乔家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。即使后来乔家人不办企业了,家族也没有败掉,其后人在科教文卫领域里人才辈出。

  根据我的研究,乔家能够做到富过数代,主要原因一是重视教育,二是有严格家规。

  乔家有家规,应该始于第一代乔贵发,不过乔贵发目不识丁,只能是口口相传。到第二代乔全美就是读书人了,定了“五不准”:“一不准吸鸦片,二不准纳妾,三不准赌博,四不准冶游,五不准酗酒。”到第三代乔致庸,又在父亲基础上加了一条“不准虐仆”,成了“六不准”。

  这六条中的有些内容,例如不准抽大烟、不准赌博、不准酗酒都不需要解释,另外3条我简单说明一下。

  不准纳妾,有朋友或许会感到奇怪,这些规矩是大清朝立的,那个时候没有婚姻法,财主家纳妾不是很正常吗?为什么不准呢?道理就在于防止家族内部纷争,几房家人摆不平。看看一度闹得不可开交的台湾王永庆家族、香港何鸿燊家族,我们就明白了。所谓冶游是文言,意思是进窑子、逛妓院。不准虐仆,就是不准虐待仆人。

  乔家作为大户人家,少不了男仆女佣的伺候,在选择这些人时,乔家备加用心,一定要找家世清白的厚道人家,而且都是结过婚、生过孩子的四五十岁的人。为什么不找黄花闺女、小鲜肉,专门找四五十岁老态龙钟的人呢?为的就是防止男女主人见了动心。乔家防微杜渐,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。

  我们来分析一下乔家的这些规矩,首先从形式上看都是禁止性的,简单明了,指向性范畴清楚,不准干这个、不准干那个,规定得非常具体。具体而明确有什么好处呢?有利于执行,没有弹性余地,可操作性很强。

  其次从内容上看,这些规矩好不好?我曾经在面向企业家的课堂上问学生们,有同学开玩笑说:好是好,就是太严了。我问严在哪里?答曰限制了一些自由。过去,特别是文革期间,我们搞所谓破四旧,确实曾经把这种家规等视为封建礼教,必欲除之而后快,认为是压制人性、扼杀自由的。不错,乔家的这些规矩确实压制了人性、扼杀了自由,但我们看看究竟压制了什么样的人性?扼杀了什么样的自由?不都是一些坏的人性、恶的自由吗?

  其实不光乔家,我研究家族企业传承十几年,接触到了一些过去人家的家规家训,我发现不少人家有类似的家规,而且都是禁止性的。我一开始没有注意这种现象,见多了之后,我就思考,为什么要立这种禁止性的规矩呢?

  有一次我请教一位姓黄的台湾老先生,老先生回答:先求无害,再求有益。我恍然大悟。不由得对先辈们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  在孩子的成长中,只有远离黄赌毒等有害的东西,首先做一个对个人、对家庭、对社会无害之人,有了出息之后,才有可能做一个有益之人,才真正有可能成龙成凤。

  现在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,提了不少要求,要这样、要那样,这种做法属于倡导性的要求,也很有必要。乔家也有这种要求,属于家训。但同时还有十分严厉的家规。

  这提醒我们,在家族治理中,倡导性的家训、禁止性的家规,都是必要的,缺一不可。因为两者的功能不一样。家训为家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,做到了可以有奖励;家规为家人划出了不能触碰的底线,触犯了要惩罚。

  乔家靠着两手都抓、两手都硬,有效保证了后人能够走正道、做好人,不至于因为堕落浪荡而败家毁业。迄今仍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。

  04.教育之重是习惯

  最后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,教育之重是习惯。

  我们现在的企业家朋友们经济条件好了以后,给孩子报这个班、听那个课,各种各样的培训和教育,吹拉弹唱无所不能,样样精通,固然不能说不对,也不能说不好,但是要请大家注意的是,教育真正的重中之重恰恰不是这些技能性的,知识性的,而在于习惯。

 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:“什么是教育?一句话,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,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,积千累万,不如养个好习惯”。

  好习惯为什么如此重要?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家的这段话便是最好的诠释:

 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,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长,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。

  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,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,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,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。

  因此,在家业传承、子女教育的过程当中,重中之重究竟是什么,这是摆在今天我们的企业家面前,必须严肃对待,认真去加以研究的问题。